据6月5日《信息时报》报道,以广州本田为代表的100个企业签署“减排”倡议书,并作出承诺。4日,记者一行探营广本增城工厂发现,广州增城工厂已率先在全国汽车行业实现“污水零排放”,一年能够节约用水343500立方米。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化,已由不得你从主观上是否重视环保,而是“逼迫”你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环境破坏,世无宁日。”从最近国内发生的与环境有关的事件来看,破坏环境就是威胁人类的生存——
无锡太湖蓝藻导致水危机。其实,面临或即将面临水危机的,何止无锡一城。据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长孙继昌介绍,目前,流域工业和生活点源污水年排放量达53亿吨,流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30%左右,污水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网,污染物总量已远远超过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
“发展是硬道理”。但是,不少政府片面地追求发展速度,满足于gdp增长,不惜牺牲环境,其根结在于扭曲的发展观与政绩观。说白了,就是发展观、政绩观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很大程度上讲,政绩观“污染”是最大的环境污染。
让人稍感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已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环境污染的危害性。
记得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会长潘岳曾站在漫天飞舞的黄沙中说过,解决中国严峻环境问题的最终动力来自于公众,公众应该充分行使宪法赋予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对各类环保公共事务进行深度参与。
有关人士认为,惟有配套制度的跟进,公众参与环保公共事务的权力才能落实。笔者浅见,配套制度的核心应该是,纠正一些政府“污染”的政绩观。
如何纠正“污染”的政绩观?关键在于从源头“治污”,治理“发展环境”。
首先,是改革考核政绩的传统模式,将环境保护列入考核内容,使发展速度与环境保护并驾齐驱。其次,打造公众深度参与环保公共事务的“扬声器”与“回音壁”。一方面让公众拥有话语权,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另一方面,拥有监督权,通过投诉或举报等形式进行表达。